1)第四十六章 要和平不要内战_中华大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以说赵刚的举动十分的冒险.在没有重兵保护的情况可以要了他的命.不过对于赵刚来说.冒这种风险获得胜利.远比冒着内战的风险开战要好得多.虽然赵刚自认为打内战的话.绝策…。全/本\小/说\网

  这种局面与康熙定三番之乱局面差不多,不过人们只津津乐道康熙的糊涂远略,却没有看到这种硬碰硬的战斗中,百姓受到的伤害,还有国力的损耗。

  平定三藩是康熙一生中最主要的丰功之一。所谓“三藩”指的是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、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、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,他们原都是明朝的将官,在明朝衰亡之际先后投降了清政权,而在灭亡明朝和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,立功封爵为王。其中以吴三桂的势力最大。三藩对清王朝的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。

  康熙继位后觉察到三藩问题的严重性,列入当务之急,寻找时机加以解决。康熙十二年(16年),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,主动申请撤藩“归老辽东”。康熙抓住这个机会,立即批准。此举深深地震动了吴、耿两人。他们已看出朝廷急欲撤藩的意向,惶惶不安。为消除朝廷的疑虑,先后被迫上章请撤。而吴三桂根本无意撤藩,心存侥幸,以为朝廷必予“慰留”。不料,弄假成真,康熙朝纲独断,力排众议。同意撤藩。在这个重大问题面前,康熙采取三藩同撤,未免操之过急,策略失当。他没有估计到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对抗,更没有估计到吴三桂会带头发难。

  同年十一月,吴首先在云南起兵,公开抗拒朝廷撤藩。他自称“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”,迅速率大军经贵阳北上,所向克捷。仅3个月,已占领湖南全境,前锋直抵长江南岸,摆开了飞渡长江天堑。直捣京师地态势。吴往来常德、州之间,亲临前线指挥。这时他已改称“周王”,改元建国号“周”。

  康熙对吴三桂叛乱,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。从一开始。他就迅速作出反应,断然决定:尚藩、耿藩停撤,削除吴三桂爵位,将其长子额驸吴应熊逮捕。不久即下令处死,以寒吴三桂之心。同时,紧急调兵遣将。分据要津。积极防御。以荆州为大本营。军夹江对峙,阻挡吴军的正面进攻;以山东衮州为适中之地。接济南北;在西北一翼,以重兵阻击陕西叛军,威胁四川;在东南一翼,以重兵驻杭州、南昌等地,全力挡住耿军攻势,以防止他打通江、浙与福建的通道,轻易进入湖南与吴军合势。

  战争的进程表明,康熙的这一战略是正确的,恰好击中了叛军的要害。吴三桂的重大失误,就是屯兵南岸,不渡江,军队锐气随着时间地后延而低落下来。这就给事先毫无准备的清军以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