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44章 密会忠顺亲王_红楼: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正之风!”

  冯一博见对方冷静下来,就解释了一下自己的目的。

  随后又笑了笑,反问道:

  “这正是出于我等的恻隐之心,夫子又如何觉得不仁了?”

  蒋奉文是理学大家,动不动就引经据典。

  冯一博却也不是白给的探花。

  对方说“巧言令色”是为不仁那一句,引用的是孔子的话。

  他说自己的初心,是不忍大魏读书人被不正之风带坏,所做所为出于恻隐之心,引用的是孟子的话。

  “恻隐之心”出自著名的“四端”:

  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。

  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。

  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。

  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
  说白了,孟子觉得君子应该有“仁义礼智”。

  而恻隐之心就是“仁”的开端!

  对方用孔子的“仁”相劝,冯一博就用孟子的“仁”回敬。

  二者都是儒门圣人,按理是孔子更大,但论“仁”这个字,孟子是青出于蓝。

  蒋奉文闻言,已经怔在那里。

  他不是被孟子的“仁”给镇住,而是对冯一博所言有些难辨真假。

  若真如冯一博所言,那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,自然没有理由不支持这样的整风运动。

  说起大魏读书人的风气,当然是他这个教育一线的祭酒最有发言权。

  浮躁、轻浮、奢靡等等,任何一个词,都不足以形容现在大魏读书人的风气。

 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,自然也看到了其中的种种不堪。

  可即使如此,又能如何?

  对方的言行听着像是真的,只是做的……

  不论如何,这个出发点也算是好的。

  正是这个原因,让蒋奉文一时沉吟起来。

  “我等圣人门徒,自然要遵循圣人的道理,正所谓:理越辨越明,实践就是辨明道理的过程,所以我们才要提倡‘知行合一’,践行君子之道。”

  见蒋奉文的表情,冯一博态度也变得十分诚恳。

  “正如夫子所言,我们之所以先提出‘君子之诛’,确实有几分哗众取宠之意,但这也是为了让‘君子之道’尽快被人知晓,被人传播,被人接受。”

  说到这里,冯一博还笑道:

  “你看,夫子和我这一番辩论之后,是不是已经明白了‘知行合一’的重要?”

  这一次,蒋奉文的面色有些复杂。

 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,一时被冯一博的初心所动摇。

  可沉吟半晌,还是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。

  文人风气确实存在问题,但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
  大多问题,是自宋开始就存在的。

  因此他并不看好对方能成功。

  况且,以蒋奉文的身份。

  在这样形势不明的时候,也不适合说出什么支持的话。

  可终究,他被对方的想法动摇。

  他身为国子监祭酒,负责教书育人。

  哪能不希望读书人的风气变一变呢?

  仔细想想,刘正所作所为确实搞得国子监混乱不堪。

  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